《如梦之梦》这一轮的上海场演出结束。这部话剧2013年在上海演出时,票房过千万,被认为是话剧演出行业里的一个神话,到了第二年,这个神话又重复了一遍——但这些都没有如今来得夸张,门票在开演前两个月就售罄,一张黄牛票的价格炒到了5000元。
很容易就能猜到这轮狂热的原因。去年年底,腾讯娱乐的记者在北京亲眼目睹过这热情——从保利剧院8号门到后台入口,一段大约十来米长的通道里,密密麻麻地挤着好几十名年轻女孩儿。我们从这些年轻女孩中艰难地挤了出来,在后台,见到了她们所期待的对象——胡歌。他在下半场没有戏份的几个小时里,抓紧时间接受了腾讯娱乐的采访。在那之前,我们先见到他的宣传亚亚,和她聊起门口那些女孩:“她们在等胡歌吗?”“是啊,有些演员在后台时,会去门口那地儿抽烟,所以粉丝们会在那里等。”“那胡歌会去见她们吗?”她耸耸肩,“不会。”
后来,我们问了胡歌类似的问题:“再次爆红的感觉如何?”
“没劲透了”,他苦笑,“这些以前我都经历过了,再来一次,那又怎么样呢?”
但十年前肯定不是“没劲透了”的。那时他和现在一夜爆红的小鲜肉一样,享受过被众人疯狂爱慕的时光。那些爱慕,是他事业起步的基础。早些年胡歌的作品几乎都是那些飞来飞去的古装偶像剧,并且还都留着浓厚的刘海——《仙剑奇侠传》试妆时,为了掩饰他偏长的脸型,他的老板蔡艺侬特意让化妆师给他设计了这个发型。这个造型伴随了他很久,成了胡歌早期最鲜明的形象。
这是市场上绝大多数小鲜肉都面临的问题。从第一部作品之后,他们会被分类:这个适合演古装偶像剧,那个适合演霸道总裁;这个逗逼搞笑,那个高冷深情……类型化成了明星成功的关键,不然何以获得稳定的关注人群?
胡歌是类型化最早的受益者之一,然而他几乎也是最自觉的渴望摆脱这种定位的艺人之一。那种决心在五、六年前开始逐渐萌芽,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的努力在2015年有了阶段性成果——他总算初步证明了,不管有没有粉丝的支持,他也可以一力担起让人信服的角色。他被制作人选中不再仅仅是因为他身后有着巨大的粉丝团,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演员的表现可以被信任,被认可。在片场,导演李雪老叫胡歌初中生,“初中生,过来拍戏了。”后来说,“哎,演技有长进,升级成了高中生。”
他尝试从偶像泥沼里一步一步走出来——用“泥沼”这个词,是因为它淹没吞噬掉了其他的可能性。然而这里又明明有着真切的人气,和因人气而得来的鲜花与掌声,荣耀与金钱,不啻为一座糖果乐园。在这座乐园沉没之前,主动选择逃离它需要多么清醒的自知,多么不屈的坚持。
他想演的戏,如今终于演到。
站在可以看见自由的门槛上,过去那些年想挣扎又挣扎不出的困顿,终于可以被倾诉。
胡歌这组新写真甫一推出,就刷爆了整个社交网络,主角人气自不必说。
“既然你活了一下,就不能白白活着”
在没有更好的机会来临之前,胡歌选择了话剧。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暂别荧幕回归舞台,甘守寂寞磨练演技”,在当时其实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老路已经走到头了,新的道路又没踩出来,只能另辟蹊径。“简直打了鸡血,想一口气接三部话剧。”蔡艺侬回忆,“我说你不可能永远演话剧,一部就够了,他不听。”争论的结果是各退一步,接下了《如梦之梦》和上海话话剧《永远的尹雪艳》。
赖声川找到胡歌的原因,首先还是看中了他身上的人气,胡歌自陈:“其实这也挺讽刺的,我是想从一个偶像成为一个真正的演员,可是如果我不是一个偶像的话,他们也不会来找我。”赖声川告诉我们的倒没有这么残酷,如今他大约只记得当时是别人推荐的胡歌,而他也看过胡歌的时装剧,印象还不错,至少可以叫过来先见一面。
第一面是在某个话剧后台,“胡歌到后台来看戏,当然这个是很重要,他必须要看戏,然后才开始认识。”两人聊了一些表演方面的事情,赖声川希望演员能够清楚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在这部戏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毕竟这不是一般的舞台剧,这么长,他需要巨大的内心力量,所以我还是很慎重和他探讨他来的可能性。”
这一次见面,赖声川并没有许诺胡歌什么,两人继续接触,渐渐的,赖声川相信可以把这个角色托付给胡歌,“想看看他能不能理解剧中的这个沉重而且深刻的角色,我发现他可以,非常可以,并且一路看来,可以越来越深刻。”
《如梦之梦》是一个关于浮生若梦的故事,赖声川曾经这么叙述过自己的创作意图,“很多戏剧是在逃避生命,而《如梦之梦》是在直面生命和死亡。人生确定发生的事只有一件,就是死亡。更玄的是,你不知道它何时会发生。你越知道怎么面对死亡,就越说明,你知道怎么珍惜人生。很多人看似在为生命打拼,到头来发现根本没珍惜生命。《如梦之梦》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关系,很多人都是互相折磨,恩情与背叛交织。”
《如梦之梦》让胡歌接到《琅琊榜》的邀约。
将近十年前的那场车祸带来的人生思考,终于有机会融进了自己的表演之中。胡歌以一种极为亢奋的态度对待这个项目,第一年的时候,他在北京排练这部戏排练了三个月,公司为他租了一个酒店式公寓,有一个大客厅,每天正式的排练结束,他都把要好的几个演员叫到自己公寓里接着排,“他们还给我上小课,感觉像回到了学校一样。”
在《如梦之梦》十几场演出里,有一次观众席里来了两个之后对胡歌影响极大的人——孔笙与李雪。他们看到了胡歌演的“五号病人”,这个角色和他们在寻找的梅长苏如此相像,都是病人,都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光,搏力去活出光彩的人。
认识这两位导演也仍然出自于一次意外——《高手如林》制片人带着胡歌去赴一个饭局,目的是为了结识《闯关东》等片的编剧高满堂老师,意外收获则是“当时还很瘦”的孔笙导演。那次饭局之后,孔笙一直约胡歌合作,先是邀请他去演《温州一家人》,撞档期;《战长沙》恰逢胡歌母亲生病,又没有成行。
再后来,便是大家都知道的《琅琊榜》《伪装者》了。在《琅琊榜》里,他遇到了自己最爱的那句台词——“既然你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的活着。”所有的煎熬与等待都有了意义,命运在此刻给予了他回报,“所以这个角色只有我能演。”胡歌颇为骄傲。
欢迎光临 大织里社区 (http://www.zszhil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