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织里社区

标题: 一男孩在湖州街头晃悠,下半身连裤子都没穿! [打印本页]

作者: 格外讨囍    时间: 2017-8-3 10:04
标题: 一男孩在湖州街头晃悠,下半身连裤子都没穿!

据说每年的7、8月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不仅有充足的时间和过盛的精力

还充满着“冒险精神”

不少家长表示:整个人都已经不好了!

毕竟,熊孩子的“杀伤力”是有目共睹的


这不,熊孩子都“找上”警察蜀黍了!警情速递

7月29日下午,气温高达38摄氏度,康山派出所的蜀黍们正冒着酷暑在辖区巡逻。巡逻至某小区时,听到住户反映,小区里有一个走失的孩子。于是,蜀黍们四处寻找,终于发现了一个小男孩,大约6岁的样子,光着脚丫,下半身连裤子都没穿,在小区里晃悠。

会不会是哪户人家跑出来玩的?民警心想,于是就问小男孩住在哪,叫什么名字。但是,小男孩好像不是本地人,普通话也不清楚,依稀知道可能住在火车站附近。

就这样,民警联系了物业和社区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有见过这个小男孩,应该不是这个小区的。由于小男孩说话口音很重,始终说不清楚自己住在哪。天气那么热,民警一边安慰他,一边将他带回所内。到了所里,民警给他买了水喝零食后,立马向上级部门汇报,如有小孩走失的警情请先与康山派出所联系。

这时的小男孩已经跟蜀黍们熟络了起来,他告诉民警自己叫高某某。得到这个消息后,民警马上查看走失的警情,果然,找到一位高女士报警称:她的侄子不见了。民警立即与高女士联系,根据高女士的描述,她侄子的外貌特征与所里的小男孩完全相符。不一会儿,高女士赶到了康山派出所,小男孩一看见高女士走进来,立马跑过去喊姑姑。

原来,小男孩是湖南益阳人,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放暑假了就来姑姑家过暑假。平时小男孩由他奶奶一个人看着,这不,今天趁奶奶不注意,就一个人跑了出去,没想到就迷路了。

确认了身份之后,民警把小男孩交给了高女士,并再三叮嘱小男孩下次绝对不能这样,太危险了。走之前,高女士一个劲的对民警表示感谢:多亏了你们,万一他出了意外,让我怎么向他父母交代啊!

小编想说,

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个例。

每年暑假,都是走失、溺水、坠楼、交通事故等多类涉及少儿安全类别警情的高发季!

虽然假期已过半,

但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能减半。

这份暑期安全防范手册请务必在看一遍!

  防交通事故篇  

注意交通安全

☑ 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翻越隔离栏
☑ 行走或骑车时不看手机、不听音乐

☑ 不在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 未满12周岁不骑自行车,乘车不坐副驾驶座、系好安全带

☑ 自觉遵守地铁、公交车乘车规范,不拥挤抢上

  防溺水篇  

预防溺水事件

☑ 学生切勿在河边、亲水平台、工地水塘、泳池深水区等区域玩耍
☑ 不捡拾掉入河道等水域的物品

☑ 不在车辆盲区内玩耍打闹

☑ 不在河道、湖泊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场所游泳

☑ 不在泳池里嬉戏打闹

☑ 发现同伴溺水时,应立即寻求成人帮助,不盲目施救


  防拐骗篇  

预防拐骗事件

☑ 平时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炫耀自己或家中如何有钱,更不要随便和陌生人搭话

☑ 外出要尽量结伴同行,事前要告诉家长,并说明返家时间,不要随意在外逗留

☑ 如果有人以“你家中出事了”或“你父母生病、出车祸”等为由,敲门或要你离开家中时,应首先设法与家人联系查证,并将此事告诉你的老师或邻居

☑ 如果在途中发现有人盯梢跟踪,应设法将其甩掉并报警

☑ 不要独自在夜晚外出或到偏僻的地方

居家安全篇

防火患

      家长对家里的电器设备要做好防护措施。告诫孩子不乱动、乱摸电器设备,特别是当人体出汗或手脚潮湿的时候,雷雨天应远离高压电杆、铁塔和避雷针,不要到高树及旧建筑物下避雨,同时绝对不要将金属器物握在手中。

切记:火灾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

防中毒

        暑天饮食卫生特别重要,必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不买、不吃变质的食品饮料、生吃瓜果时要清洗消毒;即使天气再热,饮食上也不可过分贪凉。同时要提醒孩子药不能乱吃,药品也要保管在孩子碰触不到的地方。

防坠楼

        家长应加强防护措施,在阳台等区域安装护栏,不要在窗户下放置任何能攀爬的物件,不在窗台上放玩具、花草引诱孩子爬窗,不要反锁房门,有事情可以托付给邻居照顾。


作者: 如水流如花落    时间: 2017-8-3 10:11
这是严重的耍流氓时间哈
作者: 劝君莫执意    时间: 2017-8-3 10:12
小屁孩太贪玩了
作者: 香菇哥    时间: 2017-8-3 10:31
家长要看好自己的孩子
作者: 一日就是一天    时间: 2017-8-13 10:39
看得我还相信了




欢迎光临 大织里社区 (http://www.zszhil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